宜陽(因地處境內西部宜水之陽而得名)戰國時置縣,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。地處洛陽市西南部,東與高新區、洛龍區親和,西與洛寧縣相連,東南與伊川、嵩縣接壤,北與新安、義馬、澠池為鄰。總面積1616平方公里,轄11鎮5鄉1個工礦區辦事處、1個正縣級產業集聚區,353個行政村,總人口69.5萬。縣城建成區面積25平方公里。基本地形地貌特征為:三山六陵一分川,南山北嶺中為灘,洛河東西全境穿。
宜陽縣是中國西游文化之鄉、全國衛生縣城、全國煙葉生產先進縣、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、國家級煙葉標準化生產優秀示范區、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、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、河南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縣、河南省造林綠化模范縣、河南省園林縣城、河南省平安建設先進縣、河南省安全生產先進縣、河南省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先進縣、河南省環衛工作先進縣、河南省煙葉生產先進縣、河南省標準化村衛生所建設先進縣、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,連續四年獲得河南省雙擁模范縣、連續五年獲得河南省農建工作最高獎“紅旗渠精神杯”。
宜陽不僅有悠久的歷史,還有不斷發展的現代文明。自身有四大獨特優勢:
一是人文優勢。宜陽歷史文化積淀深厚,曾是西周召伯聽政之處,東周時期毛國、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,唐代中期著名詩人李賀故里。境內靈山寺是洛陽白馬寺的“姊妹寺”,有“名山、名泉、名樹、名寺”之稱,花果山是明代吳承恩所著《西游記》中花果山的創作原型,被中國民協命名為“中國西游文化之鄉”,錦屏山由武則天封名并親題“錦屏奇觀”。
靈山風景區 李賀文化廣場
花果山景區 召伯聽政處
二是區位優勢。與洛陽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洛龍區零距離親合,縣城中心距市區中心20公里,距洛陽機場25公里,是洛陽市“一心兩區多點”城鎮總體布局中城市組團區之一,處于洛陽市半小時經濟圈、生活圈、旅游圈。
三是交通優勢。境內鐵路、高速、快速、省道縱橫交錯,四通八達。鄭西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穿境而過,連接國家骨干鐵路的洛宜鐵路支線直達縣城中心,鄭盧高速公路橫亙宜陽北部,兩條臨河快速公路直通洛陽市區,省道“兩縱兩橫”(兩縱:鄭盧路、安虎線;兩橫:八官線、南車線)貫通東西南北,形成了“兩縱五橫”2280公里的立體城鄉路網框架。
洛宜快速通道 同力大橋
前進大橋
四是資源優勢。宜陽共有各類礦產35種,礦產地85處,其中煤炭探明儲量4.2億噸、石灰巖6.5億噸、鋁礬土780萬噸、硅石1755萬噸。
宜陽曾是以軍工企業和河南省化肥企業、煤炭企業著稱的傳統工業縣,也是以糧食、煙葉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大縣。進入新世紀以來,縣委、縣政府準確把握發展階段和發展實際,重新審視發展戰略和發展定位,提出了產業立縣、工業興縣、科教強縣、生態大縣、旅游名縣“五大戰略”,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、新型工業化、新型農業現代化、產城一體化、洛宜一體化“五化進程”,強力實施工業經濟、農業經濟、城鎮經濟、旅游經濟、民生經濟“五輪驅動”,經濟社會發展駛入“快車道”,初步形成了裝備制造、食品生物、電子電器、能源化工、信息軟件、新材料等六大工業支柱產業和現代煙草、畜牧養殖、蔬菜花卉、油料作物、黑色雜糧、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六大農業主導產業。特別是抓住國家糧食核心區和中原經濟區建設“兩大機遇”,實施農村經濟和城鎮經濟“兩大突破”,縣域綜合實力由2008年全省第97位上升到2012全省第46位。
黃河同力 前進化工
產業集聚區一角
在全省人民奮力建設中原經濟區的今天,宜陽人民在“解放思想、與時俱進、自加壓力、勇爭一流”的宜陽精神統領下,描繪出了一幅更加壯美的畫卷:建成全省“三化”協調發展示范縣和宜居宜業宜學宜游宜商的洛陽衛星城!
宜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版權所有 服務電話:0379-68882225 管理員信箱:yyxzfxxzx@126.com 網站標識碼4103270011 豫ICP備17043390號 公安機關備案號 41032702000042 Copyright ? 2009-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|
![]() |